Telegram平台上存在大量利用其加密和匿名特性进行非法活动的组织,其中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诈骗及灰黑产交易的情况尤为突出:

1. 个人信息贩卖链条

犯罪团伙通过Telegram组建加密群组,专门交易公民隐私数据。例如有团队从黑客渠道低价收购期货/证券投资者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信息,再以每条0.5-2元的价格转售,形成规模化黑色产业链。另存在租用电商、平台后台权限窃取数据的行为,单案涉及有效信息超20万条。

2. 跨境犯罪枢纽

联合国报告指出,Telegram已成为东南亚犯罪集团的“关键场所”,支撑非法加密货币交易、在线、深度伪造内容传播等活动。典型案例包括缅甸武装势力运营的地下市场“Fully Light Guarantee”。

3. 技术庇护特性

平台提供端到端加密和“阅后即焚”功能,犯罪者可创建最多20万人的隐蔽频道。这种设计使极端组织曾将其用于恐怖活动联络,普通犯罪团伙则借此规避监管实施跨境欺诈。近期法国警方逮捕Telegram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时,明确指控其平台缺乏监管机制,客观上协助了洗钱、等犯罪行为。

这些现象凸显了加密通讯工具在隐私保护与犯罪温床之间的双重性矛盾。

本文章来自(https://www.zhaobovalves.cn),转载请说明出处!